第三十四章 隐瞒

湘南林安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恋上你看书网 www.630book.io,最快更新广告大亨最新章节!

    中国伦理的主旋律就是为了孩子,父母可以隐瞒一切,忍受一切。

    父母们可以为了孩子而忍受有了裂痕的婚姻。

    可以为了孩子而向他们隐瞒至亲去世的消息。

    可以为了孩子隐瞒自己的病痛和孤独。

    把所有的苦果给自己尝,把所有的美好说给孩子听。这样的爱怎么能说不伟大?

    于是脚本的线索还是很简单。

    老奶奶住院了,老头子在去医院为老奶奶送饭的路上接到女儿的电话。为了让女儿能安安心心工作,开开心心生活,老头子说了一系列善意的谎言,隐瞒了老奶奶住院的事情,也隐瞒了自己的孤独和盼望。

    需要出镜就是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奶奶以及这座空荡荡的城池。

    关于演员的选用上,数叶跟李然有一致的看法——那就是找非演员来演。这样就能显得真实,而真实才能触及内心。

    昨天晚上李然提到的那位杨大爷,连带杨大爷的妻子,就是他们找来的演员。两位老人家都是沙城人,退休职工,唯一的女儿在京城工作,距离不远,却很少回家。在沙城镇有很多像杨大爷夫妇这样的老人——六十来岁,体衰体弱,儿女在外。

    因为普遍,因为平常,所以反而最具有代表性——代表性,这就是他们找两位老人家演出的第二个原因。

    这支广告的目的,就是为了揭露代表性的真实的问题,然后触动人心的。

    而从普通的老人们中,找到普通的杨大爷,纯粹是李然跟大爷要熟一些。

    “大爷,好久不见。”李然这孙子一见面就不要脸地开始套近乎。

    老大爷带顶鸭舌帽,瘦了吧唧的一个小老头,面对李然的画风有些不适应地笑笑,特矜持:“又该有五六年了吧?”

    “哟,您老好记性。”

    “倒不是我记性好,是这个时间呐,有些巧。”

    李然跟杨大爷是九六年认识的,那时候老人家还没退休,在车间里当主任。李然拍他自己那部毕业作品的时候有一个车间的镜头,就找到过杨大爷帮忙批文件。零一年他又来过一次,算算正好是五年见一面。

    “这么一算,还真是。”李然笑道,领着众人进了屋。

    “大爷我还赶时间咱就长话短说了吧,本子您和大妈记熟了吧?”

    杨大爷帮大家倒水,“记不大熟,你也知道,人老了,记性就不太好。”

    “额,没事儿,反正到时候咱们一段一段的拍,不用全记住。”李然安慰道。

    “诶,大妈呢?”

    “在医院呢,这两天老毛病又范啦。”

    “那咱们得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没事儿,你忙你的。她就是小毛病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妈住了院,这不知道是该说巧还是不巧,本来剧本里写的就是老奶奶住院来着。只是人家在生病中,你总不能拍手说:“哟,这事儿还真是巧大发了!”……忒没人性。老大爷再三拒绝,李然还是带着数叶买了一堆东西去了医院。医院是七十年代建成的,建筑样式很老,外壳已经开始泛黄。倒是看得出来施工质量还是不错,墙壁没出现裂痕什么的,不是那种楼脆脆。看完了大妈。李然开着他的大切就走了。

    数叶全盘接手了拍摄工作。其实也没什么好接的,就是让人做事情。让两个器材师去跑文件,大天朝,无论你弄什么东西,都得向政府报备。让曹当订饭,跟大爷沟通拍摄内容。他自己带着李克把大爷家里到医院的那条路来来回回再走了三遍,找好了拍摄的点。

    正式拍的时候是来到怀来沙城镇的第三天。

    这座城池一直呈现一副苍白,冷清的色彩。

    于是哪怕外面的阳光再亮堂,透过大大小小的格子窗户打进屋里,墙上,柜子上的那些照片也没显得多暖和。

    杨大爷坐在床边,侧脸看着门外。

    床的这一边,数叶给那盏2000W的灯罩上两层柔光罩,打向窗户,用来平衡室内室外的光差。然后就蹲在曹当身旁看着监视器。

    李克第七次肩扛着那台35MM,四处切了几下镜头,最后把镜头对在了老人家的背影上。

    曹当拿着场记板,打了一下。

    电话声就响了起来,杨大爷起身,从茶几上拿起手机。李克赶忙扛着机子跟上。

    “喂。闺女啊!”

    “哦,我跟老朋友出去玩儿了。然后,我们一起排节目。挺忙的。”

    “停!”数叶喊了一声。

    “咋了?”曹当问道。

    “表演还是不到位。”他先跟曹当摇摇头。

    再冲杨大爷笑道:“大爷,不用太刻意了,您只要能把嘴型做出来就成,咱们能后期配音的。”

    至此,第一镜头,第七次NG,完毕。

    第一次NG,是这位老人家坐在床上,突然就发抖。吓了数叶他们一跳,还以为大爷身体出了问题,递水又抚背,曹当还拣出了速效救心丸。忙活了好半天,才知道,原来是太紧张了……

    第二次第三次NG,是相同的问题。

    总算到了第四次,在镜头面前,老人家的紧张没那么明显了。一些台词和形体方面的细节就凸显了出来。主要还是不自然,太僵版。

    这些年轻人倒是都觉着情有可原,老人家毕竟第一次面对镜头,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,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。但憨厚朴实的杨大爷还是很不好意思地笑笑,有些局促地点头道:“好的好的,我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要不,咱们再来一次?”

    看了看时间,都大中午的了,数叶道:“不急,不急,今天就到这儿吧。咱们先去吃点东西。”

    杨大爷这才反应过来,连忙拍拍脑袋,急道:“哎呀,我还要给老伴儿送饭呢!”

    数叶道:“您放心吧,我们早就准备好啦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他们吃东西订在本地档次最高的饭馆——一座三层高的,还算新的建筑。名字叫什么四季春。

    放了两千块钱在柜台上,直接就一日三餐地订了三天。千叮咛万嘱咐地交代,每天按时准备好餐饮,要卫生,要安全,然后直接去吃就行。这主要是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条件和家里有人住院的实际情况,这么做,数叶自问还是很体贴,很人性化的。杨大爷在饭桌上一直表示抱歉,说什么自己不聪明,耽误事儿了。数叶倒很不好意思,大妈在住院,大爷还鼎力支持着自己的工作,其实已经很尽心尽力了。

    连忙道没关系,咱们慢慢来就好。

    吃过午饭,杨大爷提着饭店里准备好的食盒去医院里。

    数叶看着他蹒跚的背影,心里动了动,跟李克讲了几句,让他扛着机子悄悄跟了上去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么做数叶是想试试。能不能用跟拍的方式去拍到点什么东西,这种拍摄手法到最后呈现出来就类似纪录片。结果李克发挥了他狗仔般的匿踪能力,一路跟下来,竟然没有让大爷发现。

    晚上的时候,数叶检查他偷拍的东西,瞬间就被那真实的记录给吸引住了。

    显示器里,杨大爷身体也不是很好,每走一段路都要歇歇。他佝偻着身子,路过废弃的厂房,路过没有车辆的十字路口,路过一条一条胡同小巷。累了,就坐在树下长凳上休息一下。然后再起身,继续走,走过长串的走廊,走上上楼的斜步道,又累了。他直起背来,抬头看看,稍稍喘了口气儿,继续上楼。这一组一组的镜头被拍得井然有序,画面中的老人,孤单蹒跚。那股子悲凉和孤独鲜活真切。

    李克一脸骄傲地展现了他最后一个镜头,那是大爷给大妈喂饭时候的眼神,眼神里透着一股相濡以沫的温情。逆着阳光拍过去,就是浓到化不开。

    这些素材让数叶很喜欢,也很头疼。

    喜欢的原因自是不用说,头疼主要是在于。

    他觉着这些素材真实,杨大爷的动作自然,细节也很丰富。质量肯定要比让大爷认认真真去演要好。但这么一来先前写的脚本就要重新设定,而且最主要的是,如果采用了这些素材——老大爷手上没拿手机,那他打电话是怎么打的?这是一个逻辑性的问题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其实没必要纠结这个东西。你把台词设计成画外音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,你赞成用这种方式咯?”

    “如果跟拍的效果确实有你说的那么好的话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把所有台词全部设计成画外音会不会太缺乏逻辑性了?”

    “这是广告,又不是电影,能把东西表达清楚就行,别太在乎那些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好吧。”

    “诶,那咱们再商量商量脚本的改动吧?”

    “去你呀的,当我没事儿干是吧?自己搞定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按照数叶一贯的尿性,他一遇到这种电影和广告手法的纠结,就会跟李然大电话。俩人在电话里讨论了半天,数叶又对着脚本思考了一阵,最终决定采用今天下午这种拍摄方式。中间再配合几处表情特写。至于电话里的内容那就后期用画外配音给配上去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其实有两个好处。一个是自然真实,这是已经说过了的。另一个就是能够减少大爷的劳动负荷。毕竟拍戏真的是件很辛苦的事情。如果采用脚本上的那些方式,结合大爷的演技来看,大爷起码要在从家里到医院的这条路上来回二三十遍。老人家,可受不住这些。

    把脚本拿出来,再重新对比了那几段素材,对后者还真是越看越喜欢,于是数叶把大家叫过来开了个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