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番外——复盘夷陵之战

赵不言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恋上你看书网 www.630book.io,最快更新骥行三国最新章节!

    小说已经写完了,终于有时间和读者老爷们一起交流一下三国时期的几场着名战役,今天先聊小说中开篇第一战——夷陵之战。

    小说里,主角是借用了教员对三国志中这一战的批注来实现局部翻盘的。

    我个人觉得,教员批注的战役规划是非常高明的,但实施起来的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,教员的指挥风格一向是敌人猜不到,就连自己人听了也会觉得难以置信的那种。

    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后勤补给问题,当时武陵郡的五溪蛮是站在蜀汉这边的,但武陵与益州之间没有可供大部队通行的道路,万人以上甚至几千人的部队都很难过得去。

    这也是关羽一丢江陵,荆南地区就只能选择投降的原因所在,因为就算坚守下去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。

    有机会坐火车走渝怀线,也就是湖南到重庆的那条铁路线的读者们,可以留心看看沿途的地理条件到底有多恶劣。

    所以,刘备让五溪蛮骚扰荆南,而自己没有派主力部队过去的部署谈不上错,在三国时期,入蜀的通道要么从关中走汉中经剑阁进入平原,要么走水路,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方面进入成都平原,大部队没有其它的选项。

    邓艾偷渡阴平的那条路线不算常规路线,邓艾能成功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军事以外的地方,邓艾的做法单单从军事上来说就是千里送人头。

    小说里主角的成功是作者给的buff加成,放在当时是不可能成功的,如果一定要成功的话,那必须先搞三湾改编或者赣南三整,这也是教员如此批注的底气所在。

    话题回到对刘备原本部署的复盘上。

    首先,我猜测,刘备的作战目的其实不是夺回荆州,而是借力打力,想让孙权陷入到同时与汉、魏两面作战的困境中去,逼迫孙权让出荆州的部分地区给自己。

    可曹丕当时刚刚代汉称帝,出于政治正确的原因,根本不和刘备谈判,还把刘备派去的使者直接杀了,而孙权则通过向曹丕称臣,避开了两线作战的困境,这对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外交胜利。

    反倒是刘备不得不在攻坚夷陵的同时,还分出了黄权的一万人防备上庸夏侯尚部随时可能的偷袭。

    第一个结论,刘备在政治和外交上就已经失去了实现己方作战目的的可能性,哪怕他能在夷陵打赢陆逊也很难收复荆州,后边的江陵城只会比夷陵城更难打。

    第二点是战役层面的,刘备遇到了一个十分冷静、极其难对付的对手——陆逊。

    陆逊虽然明面上处于守势,但战役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,刘备几乎每一步都准确地踏进了陆逊事先设下的陷阱中。

    在战场选择上,陆逊主动弃守巫县和秭归县,一路后退到夷陵县,把四百多里的崎岖山道全部让给了刘备,大大增加了蜀汉一方的后勤补给难度,即便没有后来的火攻,在对峙中先支撑不下去的多半也会是蜀汉。

    在战役指挥上,陆逊充分利用了东吴的水军优势,不断沿江袭击蜀汉长达四五百里的补给线,所以刘备只能沿江分兵下寨保护己方脆弱的补给线。

    后世很多人都批评刘备没有水陆并进,我觉得不是刘备不想,而是他根本做不到。

    第二个结论,刘备在战役层面完全处于被动,始终让陆逊牵着鼻子走,不是刘备比网友们蠢,而是陆逊实在太厉害,在这种对方几乎可以说是打明牌的战役指挥面前,就算换个人来指挥,也很难做得比刘备更好,除非他及时撤退。

    第三点就是具体的战术实施,也就是火攻。

    陆逊的决胜战术有点像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的“蛙跳战术”,他针对上一点提到的刘备分兵下寨的致命错误,从水路运兵绕开夷陵城下的汉军主力,直接重点进攻汉军主力后方的别寨,采取了隔一寨烧一寨的战术,使得东吴始终在局部上保持了以多打少,而汉军根本无法收拢集中兵力。

    屯兵山林避暑其实是刘备犯下的最不起眼的、最小的一个错误了,因为即便陆逊不采取火攻,汉军沿江所立的别寨也不可能挡得住吴军主力的强攻。

    第三个结论,刘备哪怕能在具体战术上玩出朵花来,也无力改变夷陵之战的结局。

    总结一下,夷陵之战是在战略、战役、战术各方面都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,强行开打的一场必败之战。

    以上是我个人对夷陵之战的看法。

    《骥行三国》的初稿里,主角是和刘备一起出夷陵的,后来才改成了主角单出武陵,不知道读者老爷们有兴趣看看不,如果想看的人多,我就作为番外放出来。

    那一稿里主角是魂穿成了赵韪的儿子,我本来是想给主角开个粉尘爆炸的金手指来改写结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