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五二章 故地重游 静夜说修仙

鹿鸣山谷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恋上你看书网 www.630book.io,最快更新决战苍龙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修仙

    师徒二人走近三清观,只见门前的石柱做工精细,花岗岩石料打磨光滑。

    文字刻制地干净利索,上面雕刻着一副楹联。

    联语所在的石面部分约占石柱周围的三分之一,又凸出石头柱面一厘米上下,两端都有装饰的凸起之纹样。

    书法风格若隶若楷,自然质朴。

    上联是:“按南辰定北斗开天辟地”。

    下联是:“立五行分八卦炼海烧山”。

    语意深邃,包含宏富,说出了道教思想的真谛。

    清风道长在四十多年前,曾随元海大师来过这里,今日到来,可谓故地重游。[]决战苍龙152

    进到山门里面一打听,原来自己认识的玉虚道长,早已驾鹤西去。

    不过,因为与他们尊敬的老主持是好友,三清观里的道士们,对这师徒俩的到来,表示非常欢迎。

    于是,师徒俩就在这观中顺利挂了单。

    这一路走来,辛苦非常,师徒俩在道观中挂了单,就等于是到了家。

    此刻已是正午,按照此间道观的惯例,二人先洗了澡,更了衣。

    因为是夏季,二人换去道袍,穿上了便衣、单鞋,然后,就在饭堂里用午饭。

    吃过了午饭,因为按照一般道观的惯例,晚间是没有晚饭的。

    二人稍事休息了一下以后,正好现在白天长,午后可作进一步的游览。

    于是,二人就走出三清观,沿着山路,从北镇庙、圣水桥、鱼池、观音阁、四角亭、旷观亭等,一路走了下去。

    对山中名胜古迹做细细的游览。

    这一番游览,直到天已黑下多时了,二人才重新回到了三清观里。

    没有走到的景点,师徒二人准备明天继续再游。

    回到观里,又参加了观中晚课的仪式,然后,就是入寝。

    在三清观的寝房里,师徒俩结识了两位当地的道士。

    这两位道士,每隔两年,就要来山上住上几日。[]决战苍龙152

    因此,对山中的一切已经非常熟悉。

    在交谈中,他们都非常健谈,有个道士讲了张三丰的故事,听得众人对道家前辈都交口称赞,杏儿哥那当然是受益匪浅。

    那故事是这样的:

    “说一代武林宗师,被武当道士奉为开山鼻祖的张三丰真人,与医巫闾山是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关系的。

    元代定宗戊申年,张三丰出生于医巫闾山北侧的懿州。

    少年张三丰曾拜闾山道士为师习练武艺。

    他聪慧过人,读过不少书,三教典籍无所不知;

    他才思敏捷,与同伴切磋学问,口若悬河,语出惊人。

    可是,他天『性』疏野,『性』格乖张,不修边幅,不分寒暑老是穿着那件破旧的衲衣。

    衣帽不整的他,被人称为“邋遢张”。

    加入道教后,成为陈抟老祖第四代传人。

    从此。他或者幽居深山,隐没于丛林刻苦修炼,或者云游四方,遍访名山大川求仙问道,超然拔俗。

    他的人生极具传奇『色』彩,孜孜以求的是自身生活的简单,和精神上的丰富。

    张三丰借返家祭祖之机,多次回到医巫闾山访旧。

    圣清宫、三清观是他挂单之处。

    明洪武23年,张三丰驻足大朝阳三清观,向道家弟子传授武功,并宣讲自著的《三潭集》中“『性』命双修”的理念,即精神修炼与身体修炼并重。

    他提倡隐逸,不问世事,专门修炼,这一派称万隐派。

    因此,张三丰又被称为“隐仙”。

    这一年,他攀登了医巫闾山顶峰,游历了辽太子耶律倍当年读的望海堂。

    还去了盖台子山的“大石湖”观看了瀑布。

    医巫闾山地处辽西,气候较为干燥,雨水多集中七、八月份。

    每到雨季常有山洪暴发。

    凶猛洪水冲裹大大小小的石块顺坡而下。

    聚到沟底,称做“山啸”。

    到了旱季,水落石出,满沟野石,形成平滩,高低错落,白花花,仿佛是凝固的白『色』浪花。

    山里人称这一奇特景观为“石湖”。

    如今尚有“头道石湖”、“二道石湖”、“大石湖”种种称谓。

    这一天,张三丰来到盖台子山。

    只见奇峰异石,悬崖峭壁,山险水急之处,有一条奔流下泻的瀑布。

    水曲三叠自上而下,酷似一条巨龙自天而降。

    正逢丰水期,瀑布发出雷鸣般的轰响,响彻山谷,震人心魄。

    这就是“大石湖”。

    张三丰见此奇观,兴之所致给瀑布起名:飞龙瀑。

    观瀑布飞泻.他心有所感;听涧水长鸣,他心有所悟。

    立时文思泉涌,随口『吟』咏一阙《无根树》:

    “无根树,花正青,花酒神仙古到今。

    烟花寨,酒肉林,不断荤腥不犯『淫』。

    犯『淫』丧失长生宝,酒肉过肠道在心。

    打开门,说与君。无酒无花道不成。”

    可见张三丰对“『性』命双修”之法,是主张不重形式,不必出家绝俗的。

    这一点,与全真派道士是有所不同的。”

    这还是杏儿哥第一次听说到:

    道士还有这种修炼方法,这与师父的修炼好像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怕引起杏儿哥的误会,清风道长在一旁赶忙点拨道:

    “杏儿,各派修炼都有自己的规矩。

    张三丰真人所开创的“『性』命双修”的理念,虽然,倡导不必出家绝俗。

    但是,他却提倡隐逸,不问世事,专门修炼。

    这是与全真教倡导的“清静无为”是相通的。”

    杏儿哥想了一下,忽然恍然大悟,回答道:

    “师父,我明白了。

    虽然,修炼的形式不同,但是,实质还是一样的:

    还是强调清静无为,『性』情与身体同修。

    师父,你说对吗?”

    清风道长笑着,连声说道:

    “对,就是这样,就是这样。”

    “小兄弟,好聪明呀!

    日后你一定会成大器的!”

    说话的是:另一个没有做声的当地道士。

    他接着又说:

    “小兄弟,因为“道法自然”,所以,万事都要讲“顺其自然”,修炼中不可太执着呀。

    今晚高兴,我也讲一段故事给你听听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位道士也要讲故事给自己听,杏儿哥很高兴,赶忙说:

    “那就谢谢这位道兄了!”

    于是,那位道士说道:

    “在闾山偏北部有座道观,名为天仙观。

    天仙观有上、中、下三院。

    上院建在高台上,利用本山石料:

    由整块花岗岩石板建成的“三霄石刹”,殊为别致。

    其间供奉琼霄、碧霄、云霄三位娘娘。

    镌刻在石头明柱上的对联,对这座殿堂有所描述:

    “刻勤已精详、不下瑶池金阙殿。

    琢磨实细致、何须银汉玉虚宫。”

    将石刹喻为天上宫阙,居住着上天的神仙。

    还刻有歌颂三霄娘娘功绩的楹联:

    “神剪伏雄狮,节烈至今垂宇宙;

    岐山演绝阵,英灵自古贯乾坤。”

    这一神话故事在《封神榜》中有所叙述。

    明末清初,天仙观有位姓杨的道士,名字道号早已失传。

    杨道士专心修炼剑术。

    剑术,是道家一种极端秘密的法术,“是地仙门的旁支”。

    上等成为剑仙,下等是剑客。

    练到极至,可以化有形为无形,剑随人意,意到剑到。

    与那古学中的六脉神剑相仿。

    杨道士一练就是二十年,始终剑气不发。

    经高人指点,说是缺乏极端的激励。

    杨道士左思右想,想到百兽之王——山中的老虎。

    倘若与老虎对峙,生死关头,定会激动剑气喷发外『射』。

    当年闾山虎、豹、熊、狼时有出没,杨道士决心拼死一试。

    他手执拂尘到深出老林寻找老虎,想借虎威促成剑术成功。

    几天过去了,不见虎的踪影,他耐心等待。

    这一天终于如愿:

    在后山口,有一只斑斓大虎,迎面走来,肚子扁塌塌,一步三晃,病病殃殃的模样。

    杨道士有些失望,盼星星盼月亮,等来的却是只病虎。

    其实,杨道士可大错特错了,这是只饿虎。

    老虎吃饱喝足以后,也许不会主动伤害人。

    但是,饿虎就不同了,此时见到食物,绝对不会放过。

    会迅猛地扑上去,一举扑获,这就是所谓“饿虎扑食”是也。

    杨道士打算等老虎走到近前,再『逼』发剑气。

    可是,那饿虎却闪电似的一跃,前爪猛扑上去,当即将杨道士击昏在地。

    杨道士的剑气没发出来,反倒成为老虎的一道大餐。

    事后,杨道±的徒弟,收回杨道士的尸骨残骸,火化后,就葬在东山坡的松树林里。

    到底是世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剑气,还是杨道士的剑术练得不精?

    也许是老虎来势甚猛,杨道士来不及施展剑术?

    没人能说得清楚。

    事实就是:痴『迷』剑术的杨道士最终葬身虎腹。

    事后,还有一位“马后炮”说:

    全是他姓的过错,羊(杨)入虎口,还有他的好吗?

    从此,留下了一个天仙观道士,被老虎吃掉的故事,一直流传至今,并记入了本地的县志。

    你看看:人是不是不要太执着呀?”

    故事讲完了,夏夜中的道观归于寂静。

    < 】